气荒暴露真问题:天然气供应链为何如此脆弱

        北方寒潮入袭之后,全国各地已经屡次遭遇气荒。早在2009年11月,第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来临,已经使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,部分城市的供需缺口达到40%,天然气的批发价格也迅速暴涨。

  面对这种情况,四川省巨能燃气董事长曾国勇表示,天然气的紧缺与国家管网目前的分布情况有很大的关系,虽然四川是天然气出产大省,但是很多大气田开采出的产量达不到预期,而又有很大一部分天然气被调往华中地区,因此四川省境内的天然气供应就显得不足了。

  但是,即使是重点保障天然气供应的重点城市,也出现了气荒的情况。

  北京日用天然气量已经超过5000万立方米的新高,距离全市城市燃气管网日供气能力的极限5200万立方米已经不远。而北京也已经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压缩机关,公共监视用气用热,保障居民用气。

  为何缺“储气库”?

  在一再出现的气荒面前,我国天然气储气库的缺失再次被提到台前。

  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表示,气荒的一再出现,从近期来看,是由于天然气生产力的不平衡造成的。一方面,由于近几年天然气的快速发展,下游管网扩展迅速,而上游的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。因此造成了供需不平衡。而这个问题“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解决”。

  但是,即使是在供应有限的前提下,天然气仍不能被合理的利用。据华贲介绍,由于天然气应用的季节性非常强,而其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管输一旦开通,就不能切断,因此在没有足够的调节储存能力时,就会出现用气高峰出现气荒,而其他时间又出现过剩的问题。

 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资料显示,2009年前11个月,我国天然气产量、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%和11%,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占3.95%,比上年提高了0.18个百分点。由于天然气消费规模不断扩大,需求旺盛,储备和调峰能力建设远没有跟上。

  虽然储存能力远远不足,但是天然气储气库的建设并非易事。据华贲介绍,我国复杂的地质情况大大增加了建立天然气储气库的难度。同时,目前储气库的建设基本都是由三大石油公司垄断的,而储气库的建立应该除了国家级之外,还应建立一批商业性的储气库。

  与之相应的,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,针对天然气消费的季节特点,2010年,国家能源局将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天然气储气库,增强冬季用起始端的调峰能力。

  据曾国勇介绍,目前各大燃气公司都在积极的尝试建立商业性的储气库以及LNG接收站等设施,以解决天然气的储存困境。“虽然建设条件是有的,热情是有的,需求也是有的,但投资的安排远远不足。”

  老问题要彻底解决

  虽然规划已经建立,但比储气库的建立更加迫切的,是眼前一波波奔涌而至的寒潮。

 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,未来的一周,全国大部分地区又将面临新的寒潮。受此影响,东部地区气温将持续偏低,华北地区将再次出现降雪。这又将给已经非常脆弱的天然气供应带来新的挑战。

  气荒的一再出现,也让天然气供应体制的问题再次暴露在严寒中。

  华贲表示,虽然用生产力的原因可以解释气荒的形成,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最根本的,还是要理顺天然气的“价格乱局”。

  “气荒的屡次出现,其实是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上游勘探、开发、引进的垄断无序,中游管网建设的‘肠梗阻’,以及下游城市燃气公司价格倒挂的集中体现。”华贲表示。

  “要解决气荒问题,则需要放开目前三大公司垄断天然气市场上中下游的状况,开放天然气市场,将上下游分开,中游开放。”华贲说,“这项工作的完成不能依赖三大公司,而是急需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。”

(本文摘自:21世纪经济报道)